按照傳統,人死了之后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。剛死的時候叫做七(也可以稱為頭七)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,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,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、斷七。之后就是百日,周年,三年,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,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。
這些之中,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,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,最后看看他的家人,然后去投胎,或是去陰司居住。我國民間一直有燒五七,七七的習俗,據說人死了以后,靈魂眷顧家人子女,不忍離去,要過了五七35天,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離開去天堂,因此五七成了我國喪葬文化的重要環節而倍加重視。這一習俗源遠流長,明人張宣在《疑曜·七七》中指出:里俗死人,每遇七日,輒設祭。
五七儀式需要什么呢?我們把要準備的東西分為三大類,比如可以燒一些紙錢,一般是將白紙或淺黃色火紙剪成銅錢的形狀,焚化給死者,只要是冥幣就行。還有給死者上香,表達對死者的尊敬、感激與懷念。同時感悟人生其實就是去染成凈與奉獻的真諦。另外準備些祭品火化給死者。這些祭獻給神靈、死者的供品,是讓他們享受供奉,保佑全家平安,消災祈福,隱含著人們的誠孝之心。把酒醴、牛羊、植物等祭品奉獻給上帝、先祖和去世的人,期盼著他們降下福祿,安享吉詳。
二十幾歲小伙子去世,七期祭奠有什么講究
在我國民間人死后,七七祭奠是很有講究的。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,每七天為一個祭日,稱為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、七七(也稱滿七、斷七),共計七七四十九天。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后的三魂七魄,是一年散一魂,七天去一魄,所以要過七期。七期過后,死者徹底與人世斷絕關系,也再沒有還陽的可能,這是喪禮才告結束,各種白花、黑紗、嗣品才可燒掉。
一般都認為頭七和七七最為重要。在頭七死者魂魄會返家,家人應備好飯菜然后回避,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,睡不著也要躺在被窩里,否則死者看見了會記掛,影響投胎再世為人。七七一般要請街坊鄰居、親朋好友參加儀式以保平安,這個儀式也有為活人祈禱的意思。做七一般的禁忌是:禁止理發,宴請,飲酒作樂,不可穿華艷服飾,靈位上點長明燈,香火不斷。
我國幅員遼闊祭祀禮儀多有不同,各地差異不一而足。至于年輕人去世,民間多為簡辦。父母不可送喪,只能過斷七后才能去看。有的地方只能火化,也不可設靈位,大概是怕老人過于傷心吧。如果年輕人沒有結婚,有的地方就會有配陰婚的儀式。由于要簡化儀式,以上說的七七可就不適用了,也就沒有那么多禁忌了。當然一般人家和大戶人家可能又有不同,所以我國在喪禮上禮儀是繁雜的,往往大戶人家規矩更多,講究巨細。
不過到了現在,無論是哪里吧喪禮都呈現出簡化的傾向。人們的觀念和認知都有了很大的變化,在民間能看到比較完整的喪禮儀式,那就算是一種很好的民俗傳承吧?,F代人更注重文明寄思,祛除迷信,祭祀文化也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了。逝者已逝生者如斯,沒有鬼魂相思于心,讓活者安康,更能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,才是我們更應該做的事!
逢春節期間老人去世,七七還到墓地祭奠嗎
我也來湊熱鬧。首先是要明白人過世后為什么做七,然后就心知肚明了,先簡單地說一下吧。
一個地方一個風俗,說說我們這里的風俗習慣吧,民間相傳人死后有三魂七魄,一年去一魂三年魂散盡,七天去一魄到了除七魄去盡。為了悼念亡靈所以要做周年和做七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去世后到閻羅殿報到,閻王爺七天要審問一次,所以做七悼念亡靈讓順利轉生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人過世后要過七關才能到閻王殿報到,七關是鬼門關,三生石,孟婆湯,黃泉路,望鄉臺,忘川河和奈河橋,過了這七關才能順利到達閻王殿,關關都得打點供奉,所以才做七燒紙祭奠亡靈。
我們村正月初一和初七也過世了兩個人,不管什么時候去世的人都一樣做七燒紙。關鍵是逢單七都要上墳燒紙,逢雙七在家里靈堂里燒紙,也就是說一三五七都要上墳燒紙祭奠,二四六在家里燒紙祭奠。人下葬后第三天還要上墳地圓墳。百日也上墳燒紙祭奠。
不管怎么樣在人逝后什么都要花錢打點,所以要多燒紙,總而言之多多益善,有好處沒壞處。
我是農民我在農村,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。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自行上傳,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,未作人工編輯處理,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有侵權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本文標題:人死后燒七有什么講究燒五七講究
本文簡介:按照傳統,人死了之后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。剛死的時候叫做七(也可以稱為頭七)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,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,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、斷七。之后就是百日,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publia.com/article/326363.html